布鲁菌病的症状是什么?布鲁菌病怎么治疗?

布鲁菌病的症状是什么?布鲁菌病怎么治疗?

布鲁菌病

  布鲁菌病(brucellosis 布病) 也称波状热 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 多汗 关节痛等。

目录

1.布鲁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2.布鲁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3.布鲁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
4.布鲁菌病应该如何预防
5.布鲁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6.布鲁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
7.西医治疗布鲁菌病的常规方法

1.布鲁菌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

  1 布鲁菌为一不活动 微小的多形球状杆菌 革兰氏染色阴性 无芽胞形成 该菌对光 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;日光照射10~20分钟 湿热60℃10~20分钟 3%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 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 在干燥土壤 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。

  2 布鲁菌仅产生内霉素 对实验动物具一定毒性。

  3 布鲁菌自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后 中性多核粒细胞首先出现 被吞噬的牛型细菌可部分被杀死 但羊型菌不易被杀 存活的布鲁菌随淋巴液到达到局部淋巴结 根据人体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数量及毒力 病菌或在局部被消灭 或在淋巴结中生长繁殖而形成感染灶 当病菌增殖达到相当数量后 即冲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循环 此时可出现菌血症 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状。

  4 病菌进入血循环后易在肝 骨髓 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 后后中网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循环而导致复发 发热呈波状型(故本病又称波状热)。

  5 布鲁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与其他寄生细胞内细菌所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样 其发病机理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。

  6 布病的发生发展乃甚为复发 一则与菌血症 毒血症 变态反应有关 二则该菌侵犯多个器官 三则抗菌药物与抗体不易进入细胞 所以本病临床表现复杂 难治。

2.布鲁菌病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

  有心内膜炎 心包炎 脑膜脑为 脑膜炎 脊髓炎 支气管肺炎 胸膜炎 子宫内膜炎等 个别病人可发生失语 瘫痪 听力减退 耳聋 角膜炎 视神经炎 视网膜炎 肾炎 肾盂肾炎等 妊娠患者发生流产者约占1%。

  全身性布鲁菌病又称波浪热 潜伏期5~30d或更长 初起病人有头痛 背痛 全身不适及间歇性发热 其它如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发生 约有半数病例淋巴结及脾脏肿大;1/4病例肝肿大;10%的病例发生非特异性皮疹 较常见的为麻疹样 猩红热样及蔷薇疹样发疹 少数可发生丘疹 水疱或出血性皮疹 还有报告在小腿发生溃疡性结节 本病经过不定 通常3~4个月 有急性暴发型与极端慢性型 后者可有持久的骨 膀胱或其它器官的感染 接触性布鲁菌病又称布鲁菌皮炎 多见于兽医及常与感染动物接触的人 病人对布鲁菌抗原发生高度过敏 接触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以后几个小时内 在接触的部位如上肢 有时在面颈部即发生瘙痒性红色斑点 丘疹或风团 几日后可自行消退 较重者在48h内出现多数散在性毛囊性丘疹 并演变成水疱和脓疱 以后水疱或脓疱结痂 痂下方的组织坏死 经10~14d后痊愈 遗留微小瘢痕 有时在非接触部位发生继发性多形性红斑样皮疹 若病菌侵入皮肤擦伤的伤口 可引起无痛性溃疡 病人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。

3.布鲁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状

  流行病学资料及职业对协助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 若同时有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 如波状热 睾丸炎等 则诊断可基本成立 骨髓 脓液等培养的阳性结果为确诊的依据。

  凝集试验(或ELISA 补结试验等)宜月逐周测定 高效价或效价成倍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慢性患者凝集试验阴性时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试验 为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 或明确疾病是否活动 则可作2-ME试验。

4.布鲁菌病应该如何预防

  1 患病动物必须予以隔离或宰杀 污染地区要仔细进行消毒 奶和奶制品必须施行巴氏消毒法。

  2 在流行地区的工作人员 均应施行菌苗的预防接种 牛群中可接种减毒活菌苗或19-B菌苗。

5.布鲁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

  一 周围血象

 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偏低 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 血沉在急性期增速 慢性期亦偏高 贫血不清 仅见于严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。

  各种培养

  需时较长 4周后仍无生长方可放弃 骨髓培养的阳性率高于血液 慢性期尤然 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%~80% 牛型布鲁菌初分离时需10%的二氧化碳 从尿液 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 脓液等中也可分离出病菌 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或小白鼠。

  各种免疫学试验

  1 血清凝集试验试管法乃直接检测脂多糖抗原的抗体 效价≥1∶160为阳性 但注射需乱菌苗后也可呈阳性 故应检查双份血清 若效价有4倍或以上增长 乃提示近期布氏杆菌感染。

 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该法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 且检测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 因慢性患者的抗体属IgG型 故本法可同时用于急 慢性病人的诊断 近来有采用亲和素酶联试验 较ELISA更敏感。

  3 2-巯基乙醇(2-mercaptoethanol 2-ME)试验本法可检测IgG 用于鉴别自然感染与菌菌免疫 自然感染达1个月后 体内凝集即以IgG型为主(初为IgM型) 该IgG对2-ME有耐受性;而菌菌免疫后3个月内的凝集素均以IgM为主 可为2-ME所破坏。

  4 补结试验补吉抗体亦属IgG 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过1∶16 本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凝集试验 特异性亦高 但出现时间晚于凝集试验。

  5 抗人球蛋白试验病人尚可产生一种不完全抗体 后者虽可与抗原结合 但肉眼不可见 当将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-不完全抗体复合物中 即出现直接可见的反应 不完全抗体出现早而消失晚 故可用于急 慢性期病人的诊断 鉴于本法操作复杂 只适用凝集试验阴性的可疑病人 效价>1∶80为阳性。

  6 皮内试验布鲁菌素皮试乃为一种延迟超敏反应 24~48小时观察结果 仅有局部红晕而无肿块者为阴性 局部红肿和硬快的直径达2~6cm者为阳性 皮试在病程6个月内的阳性率很低 慢性期患者几近100%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。

  7 其他免疫学试验有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放射免疫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 因操作复杂 不适于普遍采用。

  四 其他检查

 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脑膜炎患者 脑脊液细胞增多(淋巴细胞为主) 蛋白质增高 其余均正常 心电力产可示P-R新时期处长 心肌损害 低电压等 关节的X线检查可见软组织钙化 骨质修复反应强而破坏性小 椎间盘和椎间隙变窄等 肝功能及脑电图的改变的均属非物异性。

6.布鲁菌病病人的饮食宜忌

  一 布鲁菌病食疗方:

  〖组成〗大蒜60瓣 雄黄30克。

  〖用法〗雄黄研细未 大蒜捣烂 配制成60丸 每次1丸 1天3次 连服20天为一疗程。

  〖主治〗布鲁菌病慢性期 痕乏 多汗 低热 失眠 烦躁。

  二 布鲁菌病患者适宜吃什么

  1 饮食宜选择清淡而易于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 以补充人体消耗的水分 如汤汁 饮料 稀粥之类;

  2 宜吃具有清热 生津 养阴作用的食品;

  3 宜吃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蔬菜瓜果;

  4 宜吃以下食物:梨子 橘子 李子 香蕉 椰子浆 甘蔗 西瓜 番茄 黄瓜 萝卜 冬瓜 金银花等等。

  三 布鲁菌病不适宜吃什么

  1 忌吃黏糯滋腻 难以消化的食品;

  2 忌吃高脂肪及油煎熏烤炒炸的食物。

  3 忌吃以下食物:糯米 牛肉 狗肉 羊肉 羊髓 鸡肉 鸡蛋 鲫鱼 鳗鱼 杨梅 胡椒 肉桂 炒米 薄荷等等。

7.西医治疗布鲁菌病的常规方法

  布鲁菌病中医治疗方法

  急性期湿热毒邪外犯肌表 内侵脏腑 以邪实为主 治疗以清热化湿解毒为主;慢性期正虚邪恋 治疗以益气养血 活血通络为主 佐以清除余邪。

  1 湿热伤营型:此时菌毒血症及脏器病损均较严重。

  症状:关节疼痛 肝脾 烦热多汗 睾丸肿痛 舌苔黄 脉细数。

  治法:清热解毒 滋阴养血。

  方药:清营汤合三仁汤加减。

  玄参10克 丹参15克 麦冬15克 黄连6克 生地15克 连翘10克 郁金12克 杏仁10克 薏苡仁15克 滑石15克 芦根15克。

 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分二次口服。

  2 湿热内蕴型:相当于急性期 菌毒血症及病灶损害轻浅阶段。

  症状:畏寒发热 午后热甚 身痛 脘痞 舌苔腻 脉濡数。

  治法:利湿化浊 清热解毒。

  方药:甘露消毒丹加减。

  佩兰10克 蔻仁10克 滑石15克 藿香10克 菖蒲10克 黄芩12克 连翘15克 木通6克 茯苓15克。

 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分二次口服。

  3 正虚邪恋型:相当于慢性期 已无菌毒血症 以神经功能失调为主。

  症状:烦热失眠 乏力 腰腿疼痛 身体虚弱 或已有关节变形及活动受限 舌有瘀点 脉沉细。

  治法:益气养血化瘀 清除余邪。

  方药:独活寄生汤加减。

  党参12克 当归10克 熟地15克 白芍15克 赤芍10克 川芎10克 丹参30克 茯神12克 桑寄生15克 秦艽15克 独活10克 黄柏10克 鸡内金6克。

  水煎服 一日一剂 早晚分二次口服。

  4 其他

  (1)穿山龙:每日2m1 肌肉注射 内含生药1g 15日为一疗程。近期疗效为30%。本品为一种非特异性脱敏疗法并有祛风除湿 舒筋活血的作用。

  (2)0.2%黄连素注射液:每次4m1 肌肉注射 每日2~3次 疗程2~3周。

  (3)雄蒜丸:雄黄30g 大蒜60瓣。将雄黄研末 大蒜捣成泥状 揉合为60丸 每次1丸 每日3次 连服20日为一疗程。配合针灸 可提高疗效。

  (4)三黄汤:黄连15g 黄芩20g 黄柏hg 每日1剂 水煎服。连服20日。

  上面资料仅供参考。

  预后:预后良好 患者大多于3~6个月内康复 仅10%~15%病例的病程超过6个月。未经抗菌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2%~3% 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几膜炎 严重中枢系统并发症 全血细胞减少症等。慢性患者可遗传关节病变 肌腱挛缩等而使肢体活动受限。